哲理,汉语词语,拼音为zhé lǐ,指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根本原理及智慧,常通过哲学思辨揭示存在本质,对生活具有指引作用。
其内涵包含形而上认知结构与系统性学说两种解释,核心议题涵盖存在本质、欲望困境、生死认知等维度,主张以理性消解现实矛盾。传统哲理常以箴言或成语呈现,如“祸福相依”“知行合一”等,蕴含辩证思维与实践智慧。
该词源自清代陈衍《沉乙盦诗序》,20世纪后经冰心、秦牧等文学作品传播,逐步转向实践应用。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后,哲理研究更注重现实维度,形成以辩证法为基础的世界观体系。
赵光义(939年-997年),即宋太宗(976年—997年在位),字廷宜,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本名赵匡义,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,即位后又改名赵炅。开宝九年(976年),宋太祖驾崩,赵光义继位。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,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、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纳土归附。次年亲征太原,灭北汉,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。两次攻辽,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,都遭到失败,从此对辽采取守势。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,在位期间,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。赵光义在位共21年,至道三年(997年),赵光义去世,庙号太宗,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,葬永熙陵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