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理,汉语词语,拼音为zhé lǐ,指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根本原理及智慧,常通过哲学思辨揭示存在本质,对生活具有指引作用。
其内涵包含形而上认知结构与系统性学说两种解释,核心议题涵盖存在本质、欲望困境、生死认知等维度,主张以理性消解现实矛盾。传统哲理常以箴言或成语呈现,如“祸福相依”“知行合一”等,蕴含辩证思维与实践智慧。
该词源自清代陈衍《沉乙盦诗序》,20世纪后经冰心、秦牧等文学作品传播,逐步转向实践应用。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后,哲理研究更注重现实维度,形成以辩证法为基础的世界观体系。
杜秋(约791—?),《资治通鉴》称杜仲阳,后世多称为“杜秋娘”,是唐代金陵人。 15岁时成了李锜的妾侍。元和二年(807年),李锜正式起兵造反。后来李锜造反失败,杜秋被纳入宫中。后受到唐宪宗宠幸。元和十五年(820年)唐穆宗即位,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。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,杜秋赐归故乡。杜牧经过金陵时,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,作了《杜秋娘诗》,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。
诗中附了一段注:“劝君莫惜金缕衣,劝君惜取少年时。花开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。李锜长唱此辞。”并没有说这首七绝是谁所作,但后世多归入杜秋娘的作品,包括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