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明简介

明”是汉语词汇,读音为yuè míng,本义指月光明朗,亦作月亮或月光的代称。

该词表义分为两类:其一形容月色清朗,如唐代白居易《崔十八新池》中“见底月明”及《水浒传》“月明地上交手”的描绘;其二指代月亮或月光本身,如李益《从军北征》“回向月明看”与明寓山居士《儿佛》“满空载月明归”。其意象常被用于“月明如昼”“清月明”等成语,构成对夜景的文学化表达。

词源可溯至战国宋玉神女赋》“皎若明月舒其光”,奠定皎洁基调。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》以“海上明月共潮生”拓展时空意境,后经李商隐孟郊人沿用,逐渐形成兼具自然景象与人文象征的双重意涵。

吴锡麒·月明的诗句(共1句)

吴锡麒的诗词曲代表作

吴锡麒(1746~1818),清代文学家。字圣征,号谷人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乾隆四十年(1775)进士。

吴锡麒天姿超迈,吟咏至老不倦,能诗,尤工倚声,诗笔清淡秀丽,古体有时藻采丰赡,代表作如《双忠祠》、《凤凰怀古》、《观夜潮》、《读放翁集》等。在浙派诗人中,能继朱(彝尊)、杭(世骏)、厉(鹗)之后,自成一家。亦能词,但不如其诗和骈体文的著名。

吴锡麒骈文颇著称,吴鼒称赞说:“不矜奇,不恃博,词必泽于经史,体必准乎古初,……合汉魏六朝唐人为一炉冶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