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明简介

明”是汉语词汇,读音为yuè míng,本义指月光明朗,亦作月亮或月光的代称。

该词表义分为两类:其一形容月色清朗,如唐代白居易《崔十八新池》中“见底月明”及《水浒传》“月明地上交手”的描绘;其二指代月亮或月光本身,如李益《从军北征》“回向月明看”与明寓山居士《儿佛》“满空载月明归”。其意象常被用于“月明如昼”“清月明”等成语,构成对夜景的文学化表达。

词源可溯至战国宋玉神女赋》“皎若明月舒其光”,奠定皎洁基调。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》以“海上明月共潮生”拓展时空意境,后经李商隐孟郊人沿用,逐渐形成兼具自然景象与人文象征的双重意涵。

权德舆·月明的诗句(共1句)

权德舆的诗词曲代表作
权德舆,字载之,行三。天水略阳(今甘肃秦安)人,家于润州丹阳(今江苏丹阳)。名士权皋子。未冠,即以文章称,杜佑、裴胄交辟之。德宗闻其材,召为太常博士,改左补阙,兼制诰,进中书舍人,历礼部侍郎,三知贡举。宪宗元和初,历兵部、吏部侍郎,坐郎吏误用官阙,改太子宾客。俄复前官,迁太常卿,拜礼部尚书,同平章事。会李吉甫再秉政,帝又自用李绛,议论持异,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,坐是罢,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。复拜太常卿,徙刑部尚书,出为南西道节度使。二年,以病乞还,卒于道,年六十。赠左仆射,谥曰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