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襟简介

胸襟(拼音xiōng jīn,注音ㄒㄩㄥ ㄐㄧㄣ)是汉语名词,原指人体或衣物的前胸部位,后引申为形容人的心境、志趣、抱负等抽象概念,包含气量、心怀、臆测等含义。

该词最早见于晋代文献,刘伶《北芒客舍》以“消胸衿”表情感抒发,南朝谢灵运借其喻示超凡境界。唐代李白杜甫人常用以抒怀,明代后强化精神格局的指代,如清代刘献廷称其凸显“横绝宇宙之眼界”。该词聚焦于精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,既关联情绪感受与志向理想,也涉及思维视野的层次,近现代文学如魏巍《东方》仍沿袭此喻。

其核心语义见于“开阔胸襟”“荡涤胸襟”等典型表述,常与胸怀、度量等近义词共同体现心理容量与思想境界的层次。古籍中亦作“胸衿”,二者互通,多用于文学作品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

秦观·胸襟的诗句(共1句)

秦观的诗词曲代表作
秦观(1049-1100),北宋词人,字少游,一字太虚,号淮海居士,别号邗沟居士,学者称淮海先生。扬州高邮(今属江苏)人。曾任秘书省正字、国史院编修官等职。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,被目为元祐党人,绍圣后贬谪。文辞为苏轼所赏识,为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。工诗词,词多写男女情爱,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,格委婉含蓄,清丽雅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