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襟简介

胸襟(拼音xiōng jīn,注音ㄒㄩㄥ ㄐㄧㄣ)是汉语名词,原指人体或衣物的前胸部位,后引申为形容人的心境、志趣、抱负等抽象概念,包含气量、心怀、臆测等含义。

该词最早见于晋代文献,刘伶《北芒客舍》以“消胸衿”表情感抒发,南朝谢灵运借其喻示超凡境界。唐代李白杜甫人常用以抒怀,明代后强化精神格局的指代,如清代刘献廷称其凸显“横绝宇宙之眼界”。该词聚焦于精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,既关联情绪感受与志向理想,也涉及思维视野的层次,近现代文学如魏巍《东方》仍沿袭此喻。

其核心语义见于“开阔胸襟”“荡涤胸襟”等典型表述,常与胸怀、度量等近义词共同体现心理容量与思想境界的层次。古籍中亦作“胸衿”,二者互通,多用于文学作品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

白玉蟾·胸襟的诗句(共1句)

白玉蟾(1194-?),南宋时人,内丹理论家。
南宗的实际创立者,创始金丹派南宗,金丹派南五祖之一。
生卒年待考,原名葛长庚,本姓葛,名长庚。字如晦,号琼琯,自称神霄散史,海南道人,琼老人,武夷散人。定居福建闽清。
祖籍福建闽清,生于海南琼州。幼聪慧,谙九经,能诗赋,长于书画,12岁时举童子科,作《织机》诗;才华横溢,著作甚丰。
自幼从陈楠学丹法,嘉定五年(1212)八秋,再遇陈楠于罗浮山,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大法。
他曾游罗浮、武夷、天台、庐山,阁皂等地,寻师访友,学道修炼,经历过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。他在游途中,先后收留元长、彭耜、陈守默、詹继瑞为徒。据称‘四方学者,来如牛毛‘,影响日益扩大,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。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,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