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襟简介

胸襟(拼音xiōng jīn,注音ㄒㄩㄥ ㄐㄧㄣ)是汉语名词,原指人体或衣物的前胸部位,后引申为形容人的心境、志趣、抱负等抽象概念,包含气量、心怀、臆测等含义。

该词最早见于晋代文献,刘伶《北芒客舍》以“消胸衿”表情感抒发,南朝谢灵运借其喻示超凡境界。唐代李白杜甫人常用以抒怀,明代后强化精神格局的指代,如清代刘献廷称其凸显“横绝宇宙之眼界”。该词聚焦于精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,既关联情绪感受与志向理想,也涉及思维视野的层次,近现代文学如魏巍《东方》仍沿袭此喻。

其核心语义见于“开阔胸襟”“荡涤胸襟”等典型表述,常与胸怀、度量等近义词共同体现心理容量与思想境界的层次。古籍中亦作“胸衿”,二者互通,多用于文学作品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

白居易·胸襟的诗句(共1句)

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

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,葬于香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