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简介

太极(Tai Chi),中国古代哲学范畴,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,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。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、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。易经系辞:“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”。两仪即为太极的阴、阳二仪。“太极”是易学的基本概念,最初见于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”同时与“大衍筮法”相关,即《上系》所载:“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,以象四时,归奇于扔以象闰。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……是故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。”围绕大衍筮法,历代以不同侧重对太极的哲学涵义进行了探索。

“太极”究竟是什么,历来众说纷纭,有认为是“元气”有说是“天理”,有认为是“无”,有认为是“有”。唐代大儒孔颖达认为,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,混而为一的元气。北宋周敦颐则提出了“无极而太极”的哲学命题,认为“太极”即“无极”,它无形无象,至高至妙,是开始,也是一种无限。周敦颐的思考是一种进步,充满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。在周敦颐的观点中,“一动一静”是关键: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。若要再细究,那么一切就都归于“太极”的本性了。事实上,“太极”是描述宇宙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。指的是宇宙之本原,即原始的混沌之气。此时,天地万物还未产生,一切都处于原始状态。

李复·太极的诗句(共1句)

李复,字履中,长安人。被称为潏水先生,负奇气,喜言兵,于书无不读。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年)进士。五年(1082年),摄夏阳令。宋哲宗元祐、绍圣年间历知潞、亳、夔等州。元符二年(1099年),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。宋徽宗崇宁初,迁直秘阁、熙河转运使。三年(1104年)知郑、陈二州。四年(1105年),改知冀州;秋,除河东转运副使。靖康之难死于金寇。撰有《潏水集》四十卷,已佚。清四库馆臣据《永乐大典》辑为十六卷,其中八卷。事见《潏水集》附录宋钱端礼撰《书潏水集后》及清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卷一四,《宋元学案》卷三一有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