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简介

太极(Tai Chi),中国古代哲学范畴,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,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。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、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。易经系辞:“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”。两仪即为太极的阴、阳二仪。“太极”是易学的基本概念,最初见于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”同时与“大衍筮法”相关,即《上系》所载:“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,以象四时,归奇于扔以象闰。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……是故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。”围绕大衍筮法,历代以不同侧重对太极的哲学涵义进行了探索。

“太极”究竟是什么,历来众说纷纭,有认为是“元气”有说是“天理”,有认为是“无”,有认为是“有”。唐代大儒孔颖达认为,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,混而为一的元气。北宋周敦颐则提出了“无极而太极”的哲学命题,认为“太极”即“无极”,它无形无象,至高至妙,是开始,也是一种无限。周敦颐的思考是一种进步,充满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。在周敦颐的观点中,“一动一静”是关键: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。若要再细究,那么一切就都归于“太极”的本性了。事实上,“太极”是描述宇宙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。指的是宇宙之本原,即原始的混沌之气。此时,天地万物还未产生,一切都处于原始状态。

高攀龙·太极的诗句(共1句)

高攀龙的诗词曲代表作

高攀龙(1562年-1626年),字存之,又字从,江苏无锡人,世称“景逸先生”。明朝政治家、思想家,东林党领袖,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。著有《高子遗书》12卷等。
万历十七年(1589年)中进士。后遇父丧归家守孝。万历二十年(1592年)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。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,高攀龙上疏参劾首辅王锡爵,被贬广东揭阳典史。
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,高攀龙辞官归家,与顾宪成兄弟复建东林书院,在家讲学二十余年。天启元年(1621年),高攀龙重获起用,被任命为光禄寺丞。历任太常少卿、大理寺右少卿、太仆卿、刑部右侍郎、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。
天启六年(1626年),崔呈秀假造浙江税监李实奏本,诬告高攀龙等人贪污,魏忠贤借机搜捕东林党人。该年三,高攀龙不堪屈辱,投水自尽,时年六十四岁。
崇祯初年(1628年),朝廷为高攀龙平反,赠太子太保、兵部尚书,谥“忠宪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