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时是汉语中表示季节时序的核心词汇,其基础含义指代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。该词最早可追溯至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"天有四时,春秋冬夏"的文献记载,并在《易·恒》"四时变化而能久成"等典籍中深化其哲学内涵。语义延伸包含一年农事周期的时间划分,以及一日中朝、昼、夕、夜四个时段的特殊用法。汉代礼乐体系中,"四时"还被用作乐舞专名,据《汉书·礼乐志》记载为汉文帝所创。该词汇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,衍生出兰时、炎序等四季雅称。
黄庭坚(公元1045年-公元1105年),字鲁直,自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又称豫章黄先生,汉族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。北宋诗人、词人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而且,他跟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宋治平四年(公元1067年)进士。历官叶县尉、北京国子监教授、校书郎、著作佐郎、秘书丞、涪州别驾、黔州安置等。诗歌方面,他与苏轼并称为“苏黄”;书法方面,他则与苏轼、米芾、蔡襄并称为“宋代四大家”;词作方面,虽曾与秦观并称“秦黄”,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