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节简介

"时节"作为汉语基础词汇,最早见于《管子·君臣下》"饰大义,审时节"的记载,本义指顺应气候规律的时间周期。其语义涵盖自然节令(如"霜降时节"的物候特征)、人文时序(如《桃花扇》中按时节祭祀的习俗)及抽象时间概念(如杜甫"落花时节"的人生际遇隐喻)三重维度。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呈现渐进式语义扩展:既包含《汉书》"风雨时节"的自然协调性表达,又衍生出《文明小史》"趁此时节"的即时性时间指代功能。现代汉语中仍广泛用于描述气候变迁、民俗活动及文学意象构建。

魏了翁·时节的诗句(共1句)

魏了翁的诗词曲代表作

魏了翁(1178年—1237年),字华父,号鹤,邛州蒲江(今属四川)人。南宋著名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大臣。
庆元五年(1199年)进士,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。历任国子正、武学博士、试学士院,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,改秘书省正字,出知嘉定府。史弥远当国,力辞召命。起知汉州、眉州。嘉定四年(1211年),擢潼川路提点刑狱,历知遂宁府、泸州府、潼川府。嘉定十五年(1222年),召为兵部郎中,累迁秘书监、起居舍人。宝庆元年(1225年),遭诬陷后黜至靖州居住。绍定五年(1232年),起为潼川路安抚使、知泸州。端平元年(1234年),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,以端明殿学士、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
嘉熙元年(1237年),魏了翁去世,年六十。获赠太师、秦国公,谥号“文靖”。
魏了翁反对佛、老“无欲”之说,认为圣贤只言“寡欲”不言“无欲”,指出“虚无,道之害也”。推崇朱熹理学,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。提出“心者人之太极,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”,强调“心”的作用,又和陆九渊接近。能诗词,善属文,其词语意高旷,格或清丽,或悲壮。著有《鹤山全集》、《九经要义》《古今考》《经史杂钞》《师友雅言》等,词有《鹤山长短句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