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节简介

"时节"作为汉语基础词汇,最早见于《管子·君臣下》"饰大义,审时节"的记载,本义指顺应气候规律的时间周期。其语义涵盖自然节令(如"霜降时节"的物候特征)、人文时序(如《桃花扇》中按时节祭祀的习俗)及抽象时间概念(如杜甫"落花时节"的人生际遇隐喻)三重维度。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呈现渐进式语义扩展:既包含《汉书》"风雨时节"的自然协调性表达,又衍生出《文明小史》"趁此时节"的即时性时间指代功能。现代汉语中仍广泛用于描述气候变迁、民俗活动及文学意象构建。

陈维崧·时节的诗句(共1句)

陈维崧的诗词曲代表作

陈维崧(1625—1682年),字其年,号迦陵,江苏宜兴人。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,阳羡词派领袖。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。
明熹宗天启五年(1625年),陈维崧出世,幼时便有文名。十七岁应童子试,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。与吴兆骞、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“江左三凤”。与吴绮、章藻功称“骈体三家”。明亡后,科举不第。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,陈维崧亦寓居商丘,与弟同居。顺治十五年(1658年)十一,陈维崧访冒襄,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,冒襄派徐紫郎)伴读。
康熙元年(1662年),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、张养重等修禊红桥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举博学鸿词科,授官翰林院检讨。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,享年五十八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