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节简介

"时节"作为汉语基础词汇,最早见于《管子·君臣下》"饰大义,审时节"的记载,本义指顺应气候规律的时间周期。其语义涵盖自然节令(如"霜降时节"的物候特征)、人文时序(如《桃花扇》中按时节祭祀的习俗)及抽象时间概念(如杜甫"落花时节"的人生际遇隐喻)三重维度。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呈现渐进式语义扩展:既包含《汉书》"风雨时节"的自然协调性表达,又衍生出《文明小史》"趁此时节"的即时性时间指代功能。现代汉语中仍广泛用于描述气候变迁、民俗活动及文学意象构建。

陈陶·时节的诗句(共1句)

陈陶的诗词曲代表作
字嵩伯,自号三教布衣。《全唐诗》卷七百四十五“陈陶”传作“岭南)人”。人早年游学长安,善天文历象,尤工诗。举进士不第,遂恣游名。唐宣宋大中时,隐居洪州西山,后不知所终。有诗十卷,已散佚,后人辑有《陈嵩伯诗集》一卷。其《陇西行》四首之二:“誓扫匈奴不顾身,五千貂锦丧胡尘。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春闺梦里人。”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,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,至今仍脍炙人口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他漫游浙江、福建、广东时,曾路过今闽东地区,并留下了《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》等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