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节简介

"时节"作为汉语基础词汇,最早见于《管子·君臣下》"饰大义,审时节"的记载,本义指顺应气候规律的时间周期。其语义涵盖自然节令(如"霜降时节"的物候特征)、人文时序(如《桃花扇》中按时节祭祀的习俗)及抽象时间概念(如杜甫"落花时节"的人生际遇隐喻)三重维度。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呈现渐进式语义扩展:既包含《汉书》"风雨时节"的自然协调性表达,又衍生出《文明小史》"趁此时节"的即时性时间指代功能。现代汉语中仍广泛用于描述气候变迁、民俗活动及文学意象构建。

纳兰容若·时节的诗句(共4句)

纳兰容若的诗词曲代表作
纳兰性德(1655年-1685年),叶赫那拉氏,原名成德,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,字容若,满洲正黄旗人,号楞伽人。皇太子改名胤礽,才得以恢复。清朝著名词人,词李煜相似。纳兰出身显赫,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。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,康熙十五年(1676年)高中进士。初授三等侍卫,后晋为一等,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。 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,最擅写词。他的词以“真”取胜:写情真挚浓烈,写景逼真传神。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,词“清丽婉约,哀感顽艳,格高韵远,独具特色,直指本心。”著有《通志堂集》、《侧帽集》、《饮水词》等,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亡于寒疾,年仅三十一岁。被王国维称为“以自然之眼观物,以自然之舌言情”的词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