萋萋简介

萋萋(qī qī)是汉语形容词,本义为草木茂盛之态,发音源自注音ㄑㄧ ㄑㄧ,最早见于《诗经》。该词采用叠字形式,具备AA式构词特征,既可描述植物繁茂景象,亦能引申为气弥漫、服饰华美或秋意萧瑟等多重意象。

其内涵随语境流转:在《诗经·周南·葛覃》“维叶萋萋”中展现草木蓬勃的生命力,《·小雅·大田》“有渰萋萋”则转向气象描写。晋代潘岳《藉田赋》以“春服萋萋”形容服饰华贵,而汉唐诗人通过“芳草萋萋”“衰草萋萋”形成春荣秋悴的意境对照。该词通过虚实转换,构建出生机与寂寥交织的文学张力。

作为源自先秦的经典词汇,先秦文献已确立其草木意象的范式地位。唐代崔颢黄鹤楼》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》等作品扩展其抒情功能,明清何景明、现代冰心等作家持续沿用,使该词在保留古典意蕴的同时,实现跨时代的语言传承。

李绅·萋萋的诗句(共1句)

李绅的诗词曲代表作
李绅(772—846)汉族,字公垂,吴兴郡乌程县(今浙江省湖州市)人,祖籍亳州(今属安徽),27岁考中进士,补国子助教。与元稹、白居易交游甚密,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,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。作有《乐府新题》20首,已佚。著有《悯农》诗两首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脍灸人口,妇孺皆知,千古传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