菖蒲简介

菖蒲(Acorus calamus L.),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其根茎横走,稍扁,分枝,黄褐色,芳香;叶基生,向上渐窄,脱落;叶片剑状线形,基部对褶,中部以上渐窄,草质,绿色,光亮;序梗二棱形,叶状佛焰苞剑状线形,肉穗序斜上或近直立,圆柱形;浆果长圆形,成熟时红色;花期6~9,果期8~10月。“菖蒲,乃蒲类之昌盛者,故曰菖蒲。”

南北两半球的温带、亚热带都有分布。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,但多产于长江以南各省。菖蒲生于池塘、湖泊岸边浅水区,主要集中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水边、沼泽湿地或湖泊浮岛上;喜温暖、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;耐寒;宜在富含腐殖质、水分充足的土壤中种植;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。

菖蒲的根茎中含挥发油、萜类、黄酮类、生物碱类、多糖、甾类及皂苷等化学成分。具有平喘、解痉、抗菌、抗性腺、镇咳和祛痰等药理作用。从唐宋起,古人便开始流行植菖,将菖蒲当作案头清供,与兰花、水仙、菊花并称为“花草四雅”。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,古时端午节,百姓常喝菖蒲、带装有菖蒲的香囊,以补体强身、驱虫、避瘟、防病。

丘逢甲·菖蒲的诗句(共1句)

丘逢甲的诗词曲代表作

丘逢甲(1864年~1912年),汉族,字仙根,又字吉甫,号蛰庵、仲阏、华严子,别署海东遗民、南武人、仓海君。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。晚清爱国诗人、教育家、抗日保台志士。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(今广东蕉岭),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,1887年中举人,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,授任工部主事。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,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,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。1895年5月23日,任义勇军统领;1895年秋内渡广东,先在嘉应和潮州、汕头等地兴办教育,倡导新学,支持康梁维新变法;1903年,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;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、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,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,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。中华民国建国后,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。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,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,终年48岁。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