猛兽简介

猛兽是汉语词汇,拼音为měng shòu,泛指体形硕大且性情凶猛的兽类,特指虎、豹、熊、罴等。该词最早见于《周礼·夏官·服不氏》中“掌养猛兽而教扰之”的记载,指需驯服的大型野兽。

在传统文献中,猛兽多作为自然力量的象征,常用于描述林险境或比喻社会动荡。《孟子》以“驱猛兽而百姓宁”隐喻安定民生,《抱朴子》等典籍亦借其突显治世理念。明清小说如《东周列国志》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则将其融入叙事以增强戏剧张力。文人诗词与避讳用语中,“猛兽”也兼具意象烘托与语言避忌功能。

唐代因避太祖李虎名讳,官方文献改称猛虎为猛兽或猛武,朱国祯《涌幢小品》详载此讳改渊源,该用法经《唐阙史》等笔记沿用至明清,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特征。

储光羲·猛兽的诗句(共2句)

储光羲的诗词曲代表作
储光羲(约706—763)唐代官员,润州延陵人,祖籍兖州。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人之一。开元十四年(726年)举进士,授冯翊县尉,转汜水、安宣、下邽等地县尉。因仕途失意,遂隐居终南山。后复出任太祝,世称储太祝,官至监察御史。安史之乱中,叛军攻陷长安,被俘,迫受伪职。乱平,自归朝廷请罪,被系下狱,有《狱中贻姚张薛李郑诸公》诗,后贬谪岭南。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,尊称为“江南储氏之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