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法简介

礼法,汉语词语,拼音lǐ fǎ,指礼仪法度。礼是中国古代维护血缘宗法等级制度的精神原则与言行规范总称。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仪式,商周时期发展为完整制度体系,周公‘制礼作乐’确立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体系。荀子首创‘礼法’一词并构建系统学说,提出隆礼重法的治理理念。礼法包含礼典、律典及礼俗习惯法,形成‘以礼率律,律外有礼’的治理格局。汉代《傍章》、唐代《大唐开元礼》等礼典兼具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属性,《唐律疏议》确立礼法并用的治理体系。北魏礼制融合游牧礼俗与华夏典制,孝文改制后形成以华夏礼制为主导的体系。晚清礼法之争中,法理派与礼教派围绕法律平等原则产生分歧。

朱长文·礼法的诗句(共1句)

朱长文(1039—1098)北宋书学理论家。字伯原,号乐圃、潜溪隐夫,苏州吴人(今属江苏)。未冠,嘉祐四年(1059)进士,授秘书省校书郎。以父忧去职,举进士,以病足不肯试,筑室乐圃坊,著书阅古,吴人化其贤,士大夫过者,以不到乐圃,遂名动京师。元祐中(1089)起教授于乡,召为太学博士。还秘书省正字,卒。家居20年,筑藏书楼为“乐圃坊”,藏书2万余卷,当时有名人士大夫以不到“乐圃坊”为耻,其藏书多有珍本秘籍,“乐圃坊”藏书闻名于京师。元祐中(1086~1094)起为本州教授,召为太学博士,迁秘书省正字、秘阁校理等职。所辑周穆王以来金石遗文、名人笔记,作《墨池》、《阅古》2篇,为较早搜罗金石学遗文之名篇。著有《吴郡图经续集》、《琴台记》、《乐圃余稿》、《乐圃集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