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法简介

礼法,汉语词语,拼音lǐ fǎ,指礼仪法度。礼是中国古代维护血缘宗法等级制度的精神原则与言行规范总称。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仪式,商周时期发展为完整制度体系,周公‘制礼作乐’确立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体系。荀子首创‘礼法’一词并构建系统学说,提出隆礼重法的治理理念。礼法包含礼典、律典及礼俗习惯法,形成‘以礼率律,律外有礼’的治理格局。汉代《傍章》、唐代《大唐开元礼》等礼典兼具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属性,《唐律疏议》确立礼法并用的治理体系。北魏礼制融合游牧礼俗与华夏典制,孝文改制后形成以华夏礼制为主导的体系。晚清礼法之争中,法理派与礼教派围绕法律平等原则产生分歧。

张镃·礼法的诗句(共1句)

张镃(1153—1221?)原字时可,因慕郭功甫,故易字功甫,号约斋。南宋文学家,先世成纪(今甘肃天水)人,寓居临安(现浙江杭州),卜居南湖。出身显赫,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,刘光世外孙。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张炎的曾祖,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。隆兴二年(1164),为大理司直。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。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,迁司农寺丞。开禧三年(1207)与谋诛韩侂胄,又欲去宰相史弥远,事泄,于嘉定四年十二被除名象州编管,卒于是年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