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法简介

礼法,汉语词语,拼音lǐ fǎ,指礼仪法度。礼是中国古代维护血缘宗法等级制度的精神原则与言行规范总称。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仪式,商周时期发展为完整制度体系,周公‘制礼作乐’确立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体系。荀子首创‘礼法’一词并构建系统学说,提出隆礼重法的治理理念。礼法包含礼典、律典及礼俗习惯法,形成‘以礼率律,律外有礼’的治理格局。汉代《傍章》、唐代《大唐开元礼》等礼典兼具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属性,《唐律疏议》确立礼法并用的治理体系。北魏礼制融合游牧礼俗与华夏典制,孝文改制后形成以华夏礼制为主导的体系。晚清礼法之争中,法理派与礼教派围绕法律平等原则产生分歧。

白居易·礼法的诗句(共1句)

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

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,葬于香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