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寒简介

苦寒,汉语词语,拼音为kǔ hán,原指极端寒冷的气候,多用于描述一年中最严寒的时节,后衍生出描述物性、社会状态等多重含义。

该词本义强调气候严寒,如杜甫句“已近苦寒”等均以此入诗,后在文学语境中扩展为地理贫瘠(如《警世通言》)、药性寒凉(如《老残游记》)及物质匮乏状态的隐喻,并派生出近义词“严寒”“酷寒”等。

其最早见于晋代陆机苦寒行》,既指行役之苦,亦隐喻生存困境。唐代诗人将其融入乐府诗题,如李白孟郊等延续此题材,形成特定情感符号。明清时期词义进一步扩展至地域、药性等层面,构成复合语义网络。

袁宗道·苦寒的诗句(共1句)

袁宗道(1560—1600)荆州府公安人,字伯修。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。授编修,官终右庶子。时王世贞、李攀龙主文坛,复古摹拟之极盛,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。推崇白居易苏轼,因名其斋为白苏斋。为文崇尚本色,时称公安体。有《白苏斋类稿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