箜篌简介

箜篌(kōng hóu)是中国传统七弦拨弦乐器,包含卧箜篌、竖箜篌、凤首箜篌三种形制。卧箜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形制类琴瑟;竖箜篌东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;凤首箜篌东晋初年随天竺乐传入,琴首饰有凤首。汉武帝时期始用于宫廷祭祀,《史记》记载其与二十五弦琴瑟同列。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与民间,成为文人雅士才情的象征,14世纪后逐渐失传,敦煌莫高窟壁仍存唐代箜篌遗存。

20世纪70年代起改良出双排弦转调箜篌,融合竖琴与古筝结构,音域达六个八度,兼具民族乐韵与竖琴音响。新疆扎滚鲁克古墓出土两件距今2700年的木竖箜篌,证实其早期西域传播脉络。现代传承方面,鲁璐创建久鼎箜篌博物馆,并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庆典中完成中国箜篌首次正式国际演出。

宋濂·箜篌的诗句(共1句)

宋濂的诗词曲代表作
宋濂(1310—1381),字景濂,号潜溪,别号玄真子、玄真道士、玄真遁叟,明初政治家、文学家。汉族,浙江人,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,学者称太史公。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“明初文三大家”,又与章溢、刘基、叶琛并称为“四先生”。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,途中病死于夔州。他的代表作品有《送东阳马生序》、《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