箜篌简介

箜篌(kōng hóu)是中国传统七弦拨弦乐器,包含卧箜篌、竖箜篌、凤首箜篌三种形制。卧箜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形制类琴瑟;竖箜篌东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;凤首箜篌东晋初年随天竺乐传入,琴首饰有凤首。汉武帝时期始用于宫廷祭祀,《史记》记载其与二十五弦琴瑟同列。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与民间,成为文人雅士才情的象征,14世纪后逐渐失传,敦煌莫高窟壁仍存唐代箜篌遗存。

20世纪70年代起改良出双排弦转调箜篌,融合竖琴与古筝结构,音域达六个八度,兼具民族乐韵与竖琴音响。新疆扎滚鲁克古墓出土两件距今2700年的木竖箜篌,证实其早期西域传播脉络。现代传承方面,鲁璐创建久鼎箜篌博物馆,并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庆典中完成中国箜篌首次正式国际演出。

岑参·箜篌的诗句(共1句)

岑参的诗词曲代表作
岑参(约715-770),祖籍南阳(今属河南),后徙居江陵(今属湖北)。曾任嘉州(今四川乐)刺史,后人因称“岑嘉州”。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。天宝三年进士。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,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。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。后出任嘉州刺史,大历五年卒於成都。工,长于七言歌行。现存诗三百六十首。对边塞光,军旅生活,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俗有亲切的感受,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。风格与高适相近,后人多并称岑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