箜篌简介

箜篌(kōng hóu)是中国传统七弦拨弦乐器,包含卧箜篌、竖箜篌、凤首箜篌三种形制。卧箜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形制类琴瑟;竖箜篌东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;凤首箜篌东晋初年随天竺乐传入,琴首饰有凤首。汉武帝时期始用于宫廷祭祀,《史记》记载其与二十五弦琴瑟同列。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与民间,成为文人雅士才情的象征,14世纪后逐渐失传,敦煌莫高窟壁仍存唐代箜篌遗存。

20世纪70年代起改良出双排弦转调箜篌,融合竖琴与古筝结构,音域达六个八度,兼具民族乐韵与竖琴音响。新疆扎滚鲁克古墓出土两件距今2700年的木竖箜篌,证实其早期西域传播脉络。现代传承方面,鲁璐创建久鼎箜篌博物馆,并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庆典中完成中国箜篌首次正式国际演出。

白居易·箜篌的诗句(共1句)

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

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,葬于香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