忽忽简介

忽忽,汉语双声联绵词,拼音为hū hū,本义形容时间急速流逝,语出《楚辞·离骚》“日忽忽兮其将暮”。

该词兼具客观与主观双重内涵:既可指自然时间的倏忽飞逝(如“离开杭州,忽忽又是一年”),亦能描摹精神恍惚或失意状态(如《汉书》中“忽忽如狂”的记载)。部分文学作品还赋予其诙谐特质,通过叠词强化修辞效果。

其语义源于先秦楚辞,奠定时间疾逝的原始意象。后世文人如王安石以“忽忽跨九州”等句拓展内涵,融入个体生命哲思。汉唐以降,词义逐渐分化,既保留时间副词属性,又衍生出迷惘、草率等多重引申义。

黄遵宪·忽忽的诗句(共1句)

黄遵宪的诗词曲代表作

黄遵宪(1848年427日-1905年3月28日)汉族客家人,字公度,别号人境庐主人,清朝诗人,外交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
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,1876年中举人,历充师日参赞、旧金总领事、驻英参赞、新加坡总领事,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,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。工诗,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,有“诗界革新导师”之称。黄遵宪的作品有《人境庐诗草》、《日本国志》、《日本杂事诗》等。被誉为“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