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符简介

虎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文书,是国君或者皇帝、主帅调遣军的一种契约凭证,因古人崇拜老虎而将其做成伏虎形状,分左右两半,中央与统帅各持一半。

虎符的长度不超过10厘米,便于隐藏和携带,而且每个虎符采用了严格的防伪措施,用错金工艺制作。就是先在铜虎符上刻出阴文,再嵌入金丝,最后打磨光亮,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和秦朝时期,只有皇家工匠才掌握如此复杂的工艺,要想仿造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,完全合体才能出兵。这种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。虎符盛行于战国和秦汉时期,最早时以青铜或黄金为材料,背部刻有铭文,一批两半,右半部分由皇帝或朝廷军事机构保管,左半部分交与统兵的将帅或地方官。且各地虎符均有不同,专符专用,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。需要调兵时,朝廷派遣使臣带着右半部分虎符到军中,与左半部分虎符扣合验证,如能吻合,才表示来使可信,军队首领则会按照使者的命令听从调遣。历代虎符的形状、铭刻等多有变化。汉代后,虎符均为铜质。隋朝时改用麟符,唐朝改为符、兔符或龟符,南宋时又恢复虎符,元朝则用虎头牌,后世演变为铜牌。

虎符虽小,却意义非凡,是统领大军的象征,在战争时期,更是肩负百姓性命、国家安危的重任。完整的虎符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同时它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。

孙蕡·虎符的诗句(共2句)

孙蕡(1337—1393),字仲衍,号西庵先生,广东南海平步(今顺德平步乡)人。生于元至元二年(1337年)。他仪表堂堂,性格通达、豪爽。孙蕡于书无所不读,写起文来不用起草稿,开卷展纸,挥笔而成。初读起来好像并无刻意经营,细加体味,则气象雄浑,兴喻深致,有魏晋度。他从小就志气不凡,不随便与人交往,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,称他孙先生。
负节概,不妄交游。何真据岭南,礼遇之。洪武三年(1370),举于乡,旋登进士。授工部织染局使,长虹县主簿。召入,为翰林典籍,与修《洪武正韵》。出为平原主簿,坐累逮系,旋得释。起为苏州经历,复坐累戍辽东。后因尝为蓝玉题画,论死。蕡博学工诗文,诗清圆流丽,著述甚富。蕡殁,诸书散佚,今存九卷,《四库总目》行于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