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符简介

虎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文书,是国君或者皇帝、主帅调遣军的一种契约凭证,因古人崇拜老虎而将其做成伏虎形状,分左右两半,中央与统帅各持一半。

虎符的长度不超过10厘米,便于隐藏和携带,而且每个虎符采用了严格的防伪措施,用错金工艺制作。就是先在铜虎符上刻出阴文,再嵌入金丝,最后打磨光亮,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和秦朝时期,只有皇家工匠才掌握如此复杂的工艺,要想仿造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,完全合体才能出兵。这种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。虎符盛行于战国和秦汉时期,最早时以青铜或黄金为材料,背部刻有铭文,一批两半,右半部分由皇帝或朝廷军事机构保管,左半部分交与统兵的将帅或地方官。且各地虎符均有不同,专符专用,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。需要调兵时,朝廷派遣使臣带着右半部分虎符到军中,与左半部分虎符扣合验证,如能吻合,才表示来使可信,军队首领则会按照使者的命令听从调遣。历代虎符的形状、铭刻等多有变化。汉代后,虎符均为铜质。隋朝时改用麟符,唐朝改为符、兔符或龟符,南宋时又恢复虎符,元朝则用虎头牌,后世演变为铜牌。

虎符虽小,却意义非凡,是统领大军的象征,在战争时期,更是肩负百姓性命、国家安危的重任。完整的虎符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同时它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。

岑参·虎符的诗句(共1句)

岑参的诗词曲代表作
岑参(约715-770),祖籍南阳(今属河南),后徙居江陵(今属湖北)。曾任嘉州(今四川乐)刺史,后人因称“岑嘉州”。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。天宝三年进士。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,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。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。后出任嘉州刺史,大历五年卒於成都。工,长于七言歌行。现存诗三百六十首。对边塞光,军旅生活,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俗有亲切的感受,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。风格与高适相近,后人多并称岑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