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花简介

(学名:Carthamus tinctorius L.),属于菊科(Asteraceae)红属(Carthamus)一年生草本植物,又名刺红花、红蓝花、草红花。其茎直立,上部分枝;中下部茎生叶,呈披针形、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,全部叶质地坚硬,革质,两面无毛无腺点,有光泽,基部无柄,半抱茎;头状花序多数,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,为苞叶所围绕,小花红色、桔红色;果实为瘦果倒卵圆形,乳白色;花果期5~8

红花原产于中亚地区。红花适应性强,喜温和干燥、阳光充足的环境,具一定耐寒、耐旱、耐盐碱能力,生长最适温度为20~25℃。世界红花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印度、美国、墨西哥、加拿大、中国、土耳其等国家,其中印度、墨西哥、美国的产量最大,约占全世界产量的70%。中国广为栽培,主要产新疆、黑龙江、西藏、青海、东、四川等地。

红花是一种集药材、油料、染料为一体的特种经济作物。红花中含有红色素与黄色素两种色素,明代的《天工开物》记载了提纯红色素的过程。在美国、法国、土耳其等国家红花油被广泛用于食用油。在工业上,红花油被制成油漆、清漆。医药行业上,红花含有丰富的药用价值,具有活血通经、散瘀止痛等功效。红花籽榨油后的饼粕蛋白质含量高达19%~41%,茎秆可消化的总营养达60%以上,是质量上乘的饲料原料及植物精蛋白源。

刘禹锡·红花的诗句(共1句)

刘禹锡的诗词曲代表作
刘禹锡(772年—842年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洛阳(今河南洛阳)人。自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,又自言系出中山(今河北定州),其先中山靖王刘胜,晚年自号庐山人。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,出生于嘉兴的新说,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,举族东迁定居彭城。刘禹锡为贞元九年(793)进士。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,为杜佑所器重。后从杜佑入朝,为监察御史。贞元末,与柳宗元,陈谏、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,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。后任朗州司、连州刺史、夔州刺史、和州刺史、主客郎中、礼部郎中、苏州刺史等职,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,故后世题他的文集为《刘宾客集》。白居易赞其“彭城刘梦得,诗豪者也”,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“诗豪”之称,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、哲学家、诗人和散文家。
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“刘白”。与宗元并称“刘柳”。彭城刘梦得,诗豪者也。其锋森然,少敢当者。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,其为名流推重如此。会昌时,加检校礼部尚书。卒年七十二,赠户部尚书。诗集十八卷,今编为十二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