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肉简介

"骨肉"作为汉语词语,本意指人体的骨骼与肌肉,引申为身体整体,最早见于《礼记·檀弓下》"骨肉归复于土"。其核心语义延伸为比喻至亲血缘关系,《吕氏春秋·精通》用"骨肉之亲"形容父母子女间不可分割的亲情纽带。该词衍生出"情同骨肉""亲如骨肉"等成语,强化了其在汉语中表达亲密亲属关系的文化内涵。现代语境中既保留生理结构本义,也常用于形容海峡两岸同胞等抽象情感联结。

杜甫·骨肉的诗句(共8句)

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汉族,唐朝河南巩县(今河南郑州巩义市)人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