俯仰简介

俯仰为汉语词语,拼音fǔ yǎng,本义指低头与抬头的肢体动作,后衍生出多重抽象含义,常见于文学与日常表达。

该词既可描述具体动作,如“俯仰之间”比喻时间短暂;亦指处世态度,如“俯仰由人”形容受制于他人。其用法涵盖举止应对、沉思默想及人生际遇,如《墨子》载“俯仰而思之”,《史记》以“观秦王之俯仰”刻人物动态。

“俯仰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定公十五年》“进退俯仰”,后经《兰亭集序》“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”等文学作品扩展内涵,融合哲思,成为兼具形象动作与抽象隐喻的汉语典型词汇。

王羲之·俯仰的诗句(共2句)

王羲之的诗词曲代表作
王羲之(303年—361年,一作321年—379年),字逸少,汉族,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,有“书圣”之称。祖籍琅琊(今属东临沂),后迁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,晚年隐居剡县金庭。历任秘书郞、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,后为会稽内史,领右将军。其书法兼善隶、草、楷、行各体,精研体势,心摹手追,广采众长,备精诸体,冶于一炉,摆脱了汉魏笔,自成一家,影响深远。格平和自然,笔势委婉含蓄,遒美健秀。代表作《兰亭序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在书法史上,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“二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