俯仰为汉语词语,拼音fǔ yǎng,本义指低头与抬头的肢体动作,后衍生出多重抽象含义,常见于文学与日常表达。
该词既可描述具体动作,如“俯仰之间”比喻时间短暂;亦指处世态度,如“俯仰由人”形容受制于他人。其用法涵盖举止应对、沉思默想及人生际遇,如《墨子》载“俯仰而思之”,《史记》以“观秦王之俯仰”刻画人物动态。
“俯仰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定公十五年》“进退俯仰”,后经《兰亭集序》“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”等文学作品扩展内涵,融合哲思,成为兼具形象动作与抽象隐喻的汉语典型词汇。
宋琬(1614-1673),清初著名诗人,清八大诗家之一,字玉叔,号荔裳,汉族,山东莱阳人。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),清顺治四年(1647)进士,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、吏部稽勋司主事、陇西右道佥事、左参政,康熙十一年(1672),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;翌年,进京述职,适逢吴三桂兵变,家属遇难,忧愤成疾,病死京都,时年59岁。宋琬的诗入杜、韩之室,与施闰章齐名,有“南施北宋”之说,又与严沆、施闰章、丁澎等合称为“燕台七子”。著有《安雅堂集》、《二乡亭词》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