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波简介

波(fēng bō),汉语名词,本义指自然界的浪,后引申比喻社会生活中的纠纷或乱子。该词常见于“平息风波”“惹出风波”等用例,近义词包括风浪、风,反义词为平静。

其引申义涵盖人事变故、形势变迁等维度,在历代文献中呈现多重文化意蕴:《楚辞·九章》以风波喻命运起伏,唐代鲍溶句借风波指世事动荡,明清小说如《儒林外史》《红楼梦》则用于描述社会矛盾。鲁迅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《风波》通过江南乡村因张勋复辟引发的辫子争议,映射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保守性,收录于《呐喊》集中。

作为汉语文化术语,"风波"的语义由自然现象向人文领域延伸,形成"平地风波"等成语。

刘希夷·风波的诗句(共1句)

刘希夷的诗词曲代表作

刘希夷 (约651年-约680年),唐朝诗人。 一名庭芝,字延之(一作庭芝),汉族,汝州(今河南省汝州市)人。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,善弹琵琶。其诗以歌行见长,多写闺情,辞意柔婉华丽,且多感伤情调。《代悲白头翁》有“年年岁岁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句,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,希夷不允,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。延之少有文华,落魄不拘常格,后为人所害,死时年未三十。原有集,已失传。 《旧唐书》本传谓“善为从军闺情之诗,词调哀苦,为时所重。志行不修,为奸人所杀”。《大唐新语》卷8谓“后孙翌撰《正声集》,以希夷为集中之最”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卷, 《全唐诗外编》、《全唐诗续拾》补诗7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