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波简介

波(fēng bō),汉语名词,本义指自然界的浪,后引申比喻社会生活中的纠纷或乱子。该词常见于“平息风波”“惹出风波”等用例,近义词包括风浪、风,反义词为平静。

其引申义涵盖人事变故、形势变迁等维度,在历代文献中呈现多重文化意蕴:《楚辞·九章》以风波喻命运起伏,唐代鲍溶句借风波指世事动荡,明清小说如《儒林外史》《红楼梦》则用于描述社会矛盾。鲁迅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《风波》通过江南乡村因张勋复辟引发的辫子争议,映射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保守性,收录于《呐喊》集中。

作为汉语文化术语,"风波"的语义由自然现象向人文领域延伸,形成"平地风波"等成语。

李梦阳·风波的诗句(共2句)

李梦阳的诗词曲代表作

李梦阳(1473年15日—1530年1月28日),字献吉,号空同,汉族,祖籍河南扶沟,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(今甘肃省庆城县),后又还归故里,故《登科录》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。他善工书法,得颜真卿笔法,精于古文词。明代中期文学家,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。提倡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,强调复古,《自书诗》师法颜真卿,结体方整严谨,不拘泥规矩法度,学卷气浓厚。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“复古”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,后为袁宗道、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“公安派”所替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