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波简介

波(fēng bō),汉语名词,本义指自然界的浪,后引申比喻社会生活中的纠纷或乱子。该词常见于“平息风波”“惹出风波”等用例,近义词包括风浪、风,反义词为平静。

其引申义涵盖人事变故、形势变迁等维度,在历代文献中呈现多重文化意蕴:《楚辞·九章》以风波喻命运起伏,唐代鲍溶句借风波指世事动荡,明清小说如《儒林外史》《红楼梦》则用于描述社会矛盾。鲁迅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《风波》通过江南乡村因张勋复辟引发的辫子争议,映射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保守性,收录于《呐喊》集中。

作为汉语文化术语,"风波"的语义由自然现象向人文领域延伸,形成"平地风波"等成语。

成鹫·风波的诗句(共1句)

成鹫(1637-1722),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寺僧。又名光鹫,字迹删,号东樵山人。俗姓方,名觊恺,字麟趾,番禺(今属广东省)人。出身书香仕宦世家。其为人豪放倜傥,诗文亦卓厉痛快,尽去雕饰,颇有似庄子处。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。作品有《楞严直说》十卷、《鼎湖山志》八卷、《咸陟堂集》四十三卷、《金刚直说》一卷、《老子直说》二卷、《庄子内篇注》一卷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