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波简介

波(fēng bō),汉语名词,本义指自然界的浪,后引申比喻社会生活中的纠纷或乱子。该词常见于“平息风波”“惹出风波”等用例,近义词包括风浪、风,反义词为平静。

其引申义涵盖人事变故、形势变迁等维度,在历代文献中呈现多重文化意蕴:《楚辞·九章》以风波喻命运起伏,唐代鲍溶句借风波指世事动荡,明清小说如《儒林外史》《红楼梦》则用于描述社会矛盾。鲁迅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《风波》通过江南乡村因张勋复辟引发的辫子争议,映射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保守性,收录于《呐喊》集中。

作为汉语文化术语,"风波"的语义由自然现象向人文领域延伸,形成"平地风波"等成语。

郎士元·风波的诗句(共1句)

郎士元的诗词曲代表作

郎士元(生卒年不详,一说727年—780年?),字君胄,唐代诗人,中(今河北定县)人。天宝十五载(756)登进士第。安史之乱中,避难江南。宝应元年(762)补渭南尉,历任拾遗、补阙、校书等职,官至郢州刺史。
郎士元与钱起齐名,世称"钱郎"。他们诗名甚盛,当时有"前有沈宋,后有钱郎"(高仲武《中兴间气集》)之说。集中多投赠送别之作,内容较贫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