芳菲简介

芳菲(拼音:fāng fēi),汉语词汇,原指草繁盛鲜美的状态,后衍生出香芳草代称及芳香两层含义。该词包含三重释义:一指花草茂盛鲜妍;二指香花芳草本体;三表芳香气息,谢灵运《江妃赋》以"动袂芳菲"形容香气弥漫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》"人间四芳菲尽"、韩愈晚春》"百般红紫斗芳菲"等句均展现其文学运用。该词最早见于南朝诗文,顾野王、谢灵运等人用以描绘春日景象。唐代发展为高频文学意象,白居易、韩愈等诗人通过"芳菲尽""斗芳菲"等表述拓展时空维度。

宋庠·芳菲的诗句(共1句)

宋庠的诗词曲代表作

宋庠(xiáng)(996年—1066年),初名郊,字伯庠,入仕后改名庠,更字公序。北宋文学家、宰相,工部尚书宋祁之兄。祖籍安州安陆,唐昭宗时,高祖宋绅举家迁于开封府雍丘县双塔集村(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双塔乡),遂为双塔乡人。
天圣二年(1024年),宋庠状元及第,成为“连中三元”(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均第一)之人。官至兵部侍郎、同平章事,以司空、郑国公致仕。治平三年(1066年),宋庠去世,年七十一。追赠太尉兼侍中,谥号“元献”(一作元宪),英宗亲题其碑首为“忠规德范之碑”。
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,时称“二宋”。诗多秾丽之作,著有《宋元宪集》、《国语补音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