颠狂简介

颠狂,汉语词语,拼音为diān kuáng,原指精神疾病患者的狂乱状态,后衍生出形容举止放纵、言行悖离常理及事物激烈动荡等含义。

该词最初作为医学术语见于《黄帝甲乙经》,描述“实则颠狂”的病理现象。唐代起词义扩展至人的行为层面,如杜甫句“无处告诉只颠狂”以文学化手法表现放浪不羁的意象。宋元时期进一步泛化,既可形容社会动荡,如元杂剧《衣袄车》以“颠狂飞柳絮”喻肆虐,也能刻性格特质,如姚合“颠狂不称时”映射文人不拘世俗的形象。

词源可溯至汉代医学典籍,“颠”本义指头顶或坠落,后通“癲”表精神异常;“狂”由犬类疯病引申为人类失常,二字组合形成病理与行为双重语义。历代文献如李冗《独异志》、袁枚新齐谐》等通过不同语境延续并丰富了该词的语义层次。

郑思肖·颠狂的诗句(共1句)

郑思肖的诗词曲代表作

郑思肖(1241~1318),宋末诗人、画家,连江(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)人。原名之因,宋亡后改名思肖,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。字忆翁,表示不忘故国;号所南,日常坐卧,要向南背北。亦自称菊后人、景定诗人、三外(佛教词语)野人、三外老夫等。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。元军南侵时,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,未被采纳。后客居吴下,寄食报国寺。
郑思肖擅长作墨兰,叶萧疏而不画根土,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。有诗集《心史》、《郑所南先生文集》、《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