颠狂简介

颠狂,汉语词语,拼音为diān kuáng,原指精神疾病患者的狂乱状态,后衍生出形容举止放纵、言行悖离常理及事物激烈动荡等含义。

该词最初作为医学术语见于《黄帝甲乙经》,描述“实则颠狂”的病理现象。唐代起词义扩展至人的行为层面,如杜甫句“无处告诉只颠狂”以文学化手法表现放浪不羁的意象。宋元时期进一步泛化,既可形容社会动荡,如元杂剧《衣袄车》以“颠狂飞柳絮”喻肆虐,也能刻性格特质,如姚合“颠狂不称时”映射文人不拘世俗的形象。

词源可溯至汉代医学典籍,“颠”本义指头顶或坠落,后通“癲”表精神异常;“狂”由犬类疯病引申为人类失常,二字组合形成病理与行为双重语义。历代文献如李冗《独异志》、袁枚新齐谐》等通过不同语境延续并丰富了该词的语义层次。

宝志·颠狂的诗句(共1句)

【生卒】:418—514
【介绍】: 或作保志、宝志。世称宝公或志公。南朝僧。金城人。俗姓朱。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,师事沙门僧俭,修习禅业。宋明帝泰始中,出入钟山,往来都邑。好作预言,语如谶记,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。齐武帝迎入华林园,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