颠狂简介

颠狂,汉语词语,拼音为diān kuáng,原指精神疾病患者的狂乱状态,后衍生出形容举止放纵、言行悖离常理及事物激烈动荡等含义。

该词最初作为医学术语见于《黄帝甲乙经》,描述“实则颠狂”的病理现象。唐代起词义扩展至人的行为层面,如杜甫句“无处告诉只颠狂”以文学化手法表现放浪不羁的意象。宋元时期进一步泛化,既可形容社会动荡,如元杂剧《衣袄车》以“颠狂飞柳絮”喻肆虐,也能刻性格特质,如姚合“颠狂不称时”映射文人不拘世俗的形象。

词源可溯至汉代医学典籍,“颠”本义指头顶或坠落,后通“癲”表精神异常;“狂”由犬类疯病引申为人类失常,二字组合形成病理与行为双重语义。历代文献如李冗《独异志》、袁枚新齐谐》等通过不同语境延续并丰富了该词的语义层次。

赵光义·颠狂的诗句(共1句)

赵光义的诗词曲代表作

赵光义(939年-997年),即宋太宗(976年—997年在位),字廷宜,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本名赵匡义,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,即位后又改名赵炅。
开宝九年(976年),宋太祖驾崩,赵光义继位。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,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、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纳土归附。次年亲征太原,灭北汉,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。两次攻辽,企图收复燕十六州,都遭到失败,从此对辽采取守势。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,在位期间,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。
赵光义在位共21年,至道三年(997年),赵光义去世,庙号太宗,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,葬永熙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