颠狂简介

颠狂,汉语词语,拼音为diān kuáng,原指精神疾病患者的狂乱状态,后衍生出形容举止放纵、言行悖离常理及事物激烈动荡等含义。

该词最初作为医学术语见于《黄帝甲乙经》,描述“实则颠狂”的病理现象。唐代起词义扩展至人的行为层面,如杜甫句“无处告诉只颠狂”以文学化手法表现放浪不羁的意象。宋元时期进一步泛化,既可形容社会动荡,如元杂剧《衣袄车》以“颠狂飞柳絮”喻肆虐,也能刻性格特质,如姚合“颠狂不称时”映射文人不拘世俗的形象。

词源可溯至汉代医学典籍,“颠”本义指头顶或坠落,后通“癲”表精神异常;“狂”由犬类疯病引申为人类失常,二字组合形成病理与行为双重语义。历代文献如李冗《独异志》、袁枚新齐谐》等通过不同语境延续并丰富了该词的语义层次。

贯休·颠狂的诗句(共1句)

贯休的诗词曲代表作

贯休(832~912),唐末五代前蜀画僧、诗僧。俗姓姜,字德隐,婺州兰溪(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)人。七岁出家和安寺,日读经书千字,过目不忘。唐天复间入蜀,被前蜀主王建封为“禅大师”,赐以紫衣。
贯休能诗,诗名高节,宇内咸知。尝有句:“一瓶一钵垂垂老,万水千得得来,”时称“得得和尚”。有《禅月集》存世。亦擅绘画,尤其所画罗汉,更是状貌古野,绝俗超群,笔法坚劲,人物粗眉大眼,丰颊高鼻,形象夸张,所谓“梵相”。在中国绘画史上,有着很高的声誉。存世《十六罗汉图》,为其代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