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高简介

登高,汉语词语,拼音为dēng gāo,本义指升至高处,出自《荀子·劝学》“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”。

该词包含多重含义:一指物理层面的攀登行为;二为岁时习俗,如重阳节登高避灾(源于汉代桓景传说),以及正、九月的传统活动;三指古代织物纹样,如“大登高”“小登高”等锦缎别称。

其概念在战国时期萌芽,《荀子》以“登高之博见”喻视野开阔。汉代融入节令文化,南朝《续齐谐记》记载重阳避灾传说,唐代王维“遍插茱萸”句固化习俗。魏晋至明清文献中还保留正月赋诗、元宵登高等记载,反映不同时期的地域俗演变。

韦应物·登高的诗句(共2句)

韦应物的诗词曲代表作
韦应物(737~792),中国唐代诗人。汉族,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今传有10卷本《韦江州集》、两卷本《韦苏州诗集》、10卷本《韦苏州集》。散文仅存一篇。因出任过苏州刺史,世称“韦苏州”。诗恬淡高远,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