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高简介

登高,汉语词语,拼音为dēng gāo,本义指升至高处,出自《荀子·劝学》“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”。

该词包含多重含义:一指物理层面的攀登行为;二为岁时习俗,如重阳节登高避灾(源于汉代桓景传说),以及正、九月的传统活动;三指古代织物纹样,如“大登高”“小登高”等锦缎别称。

其概念在战国时期萌芽,《荀子》以“登高之博见”喻视野开阔。汉代融入节令文化,南朝《续齐谐记》记载重阳避灾传说,唐代王维“遍插茱萸”句固化习俗。魏晋至明清文献中还保留正月赋诗、元宵登高等记载,反映不同时期的地域俗演变。

杜牧·登高的诗句(共1句)

杜牧的诗词曲代表作
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、散文家,是宰相杜佑之孙,杜从郁之子。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,授弘文馆校书郎。后赴江西观察使幕,转淮南节度使幕,又入观察使幕,理人国史馆修撰,膳部、比部、司勋员外郎,黄州、池州、睦州刺史等职,最终官居中书舍人。
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,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