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高简介

登高,汉语词语,拼音为dēng gāo,本义指升至高处,出自《荀子·劝学》“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”。

该词包含多重含义:一指物理层面的攀登行为;二为岁时习俗,如重阳节登高避灾(源于汉代桓景传说),以及正、九月的传统活动;三指古代织物纹样,如“大登高”“小登高”等锦缎别称。

其概念在战国时期萌芽,《荀子》以“登高之博见”喻视野开阔。汉代融入节令文化,南朝《续齐谐记》记载重阳避灾传说,唐代王维“遍插茱萸”句固化习俗。魏晋至明清文献中还保留正月赋诗、元宵登高等记载,反映不同时期的地域俗演变。

陈著·登高的诗句(共1句)

陈著的诗词曲代表作

陈著(1214~1297),六月十三日戌时生,小名祥孙,字子微,小字谦之,号本堂,晚年号嵩溪遗耄,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,寄籍武康县。曾祖宏,祖伸,父德刚,兄弟二人,娶童氏。理宗宝祐四年(1256)进士,调监饶州商税。景定元年(1260),为白鹭书院长,知安福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