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鼎简介

大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兼具烹饪与礼仪功能的代表性器物,最早作为炊具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,商周时期逐渐演变为象征等级制度的礼器。鼎器分方鼎与圆鼎两类,方鼎工艺复杂存世较少,圆鼎以三足立耳为典型特征。西周中期形成"天子九鼎八簋"的严格用鼎制度,鼎器成为王权与国家象征的核心载体。战国时期楚系墓葬中自名为"鑐"的大鼎,通过铸造铭文与器物组合实证其礼制功能。现存代表器物包括832.84公斤的后母戊鼎、400公斤的铸客大鼎及淮南武王墩新出土口径88.9厘米的大鼎。

楼钥·大鼎的诗句(共1句)

楼钥的诗词曲代表作

楼钥(1137~1213),南宋大臣、文学家。字大防,又字启伯,号攻媿主人,明州鄞县(今属浙江宁波)人。楼璩的三子,有兄长楼鐊、楼锡,与袁方、袁燮师事王默、李鸿渐、李若讷、郑锷等人。
隆兴元年(1163年)进士及第。历官温州教授,起居郎兼中书舍人。大定九年(1169年),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。嘉定六年(1213年)卒,谥宣献。袁燮写有行状。有子楼淳、楼濛(早夭)、楼潚、楼治,皆以荫入仕。
楼钥历官温州教授、乐清知县、翰林学士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、资政殿学士、知太平州。乾道间,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,按日记叙途中所闻,成《北行日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