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沧海"是汉语标准词汇,读音为cāng hǎi,核心语义指代水面辽阔、水深呈青苍色的大型水域。该词由"沧"(表青绿色)与"海"组合构成,最早见于《乐府诗集》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"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",古代文献中常作为东海别称,现代汉语中泛称大海。在语言应用中,"沧海"既保留地理实体指代功能,如李白《行路难》"直挂云帆济沧海",又发展出比喻人事变迁的修辞功能,如李益《喜见外弟又言别》"别来沧海事"。该词汇构成汉语中"沧海一粟"、"沧海遗珠"等14个成语或固定搭配,体现了其在语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。
高启(1336-1374),汉族,元末明初著名诗人,字季迪,号槎轩,长洲(今江苏苏州市)人。元末隐居吴淞青丘,自号青丘子。高启才华高逸,学问渊博,能文,尤精于诗,与刘基、宋濂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,又与杨基、张羽、徐贲被誉为“吴中四杰”,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“初唐四杰”。又与王行等号“北郭十友”。明洪武初,以荐参修《元史》,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,受命教授诸王。擢户部右侍郎,力辞不受。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,获罪被诛。高启曾为之作《郡治上梁文》,有“龙蟠虎踞”四字,被疑为歌颂张士诚,连坐腰斩。著有《高太史大全集》、《凫藻集》等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后,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~
关注公众号,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