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竦·边疆的诗句(共1句)

边疆简介

边疆是汉语词语,拼音为biān jiāng,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,指靠近国界的领土或定居区与无人区的过渡地带。其内涵包含地理、政治与文化多重维度,广义分为陆疆与海疆:陆疆需具备邻国接壤的国界线和特殊人文自然特征,海疆涵盖领海基线外国家管辖的海域。在国防层面具有战略地位,历代采取军事管制或地方自治等治理方式,经济文化上形成与内地差异的发展模式。

该概念随国家形态演变而发展。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原政权推动边疆融合,王朝疆域呈现稳定与波动并存的特征。现代中国边疆继承历史框架,陆疆多指边境省区,海疆依据国际法扩展至专属经济区,古今边疆既有历史延续性,又因主权观念差异形成不同界定标准。

夏竦的诗词曲代表作

夏竦(985年—1051年),字子乔,别称夏文庄、夏英公。北宋宰相、古文字学家、人[1]。德安县(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)车桥镇(原白水街乡)长庆村人。
景德元年(1004年)以父夏承皓死忠,录官润州(今江苏省镇江市)丹阳县主簿;真宗大中祥符三年(1010年)为国史编修官,后与王旦等同修《起居注》;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、知邓州,又徙襄州,遇大饥,劝令大姓出粟,得二万斛,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;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,又徙安州,再知洪州,勒令巫觋(男巫)一千九百余家还农,毁其淫祠;天圣五年,为枢密副使;天圣天圣七年(1029年)官参知政事;天圣九年(1031年)进兵部侍郎、兵部尚书左丞;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,任青州时,支持守城的卒子,修建青州南阳桥,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;后迁刑部尚书;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;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、安抚、招讨使,知永兴军(今陕西省西安一带);改判河中府;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判大名府;仁宗庆历七年(1047年)方召为宰相,因谏官、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,不可使两人共事,遂改枢密使,封英国公;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
仁宗皇祐元年(1049年)进郑国公;仁宗皇祐三年(1051年)奉诏监修黄河堤决,躬冒淫,以疾归京师,遂不起,农历九薨,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,初谥“文正”,后改谥“文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