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蘧常·边疆的诗句(共2句)

边疆简介

边疆是汉语词语,拼音为biān jiāng,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,指靠近国界的领土或定居区与无人区的过渡地带。其内涵包含地理、政治与文化多重维度,广义分为陆疆与海疆:陆疆需具备邻国接壤的国界线和特殊人文自然特征,海疆涵盖领海基线外国家管辖的海域。在国防层面具有战略地位,历代采取军事管制或地方自治等治理方式,经济文化上形成与内地差异的发展模式。

该概念随国家形态演变而发展。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原政权推动边疆融合,王朝疆域呈现稳定与波动并存的特征。现代中国边疆继承历史框架,陆疆多指边境省区,海疆依据国际法扩展至专属经济区,古今边疆既有历史延续性,又因主权观念差异形成不同界定标准。

王蘧常(1890-1989) 字瑗仲,号明两,别号涤如、甪里翁、玉树堂主、欣欣老人。嘉兴人,生于天津。1919年拜沈曾植为师,习书法与文史等,曾在暨南大学任教,1949年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。1951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,后调哲学系为教授。主编《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注》(与钱萼孙合作)、《江南二仲集》。遗著《秦史稿》。又有《钱衎石年谱》等多种经战乱散佚。有《明两庐》、《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》、《商史坟典志》、《商史·汤本记》、《礼经大义》、《严几道年谱》、《沈寐叟年谱》、《诸子学派要诠》、《先秦诸子书答问》、《抗兵集》、《国耻诗话》、《梁启超诗文选注》、《顾亭林诗集汇注》、《顾亭林诗谱》、《顾亭林著述考》、《荀子新传》、《书法答问》、《明两庐题跋劫余录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