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栗简介

栗,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植物,茎枝较粗,呈圆柱形;表面深绿色,有细纵纹和小绒毛;叶多卷曲,具短柄,叶片呈椭圆形,面黄褐色,幼叶被细茸毛;朵较小,淡黄色,柱头黄色;期5~6;果期7~8月。

栗原产于中国,除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、海南等少数省区外广布南北各地,常栽培于海拔较低的低丘陵、缓坡及河滩等地带。栗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、气候湿润的地区,属于阳性树种,耐寒、耐旱,对土壤要求较高,喜砂质土壤。栗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扦插繁殖、嫁接繁殖和播种繁殖,一般采用嫁接繁殖。

在古书中最早见于《诗经》一书,可知栗的栽培史在中国至少有二千五百余年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栗的药用价值:“栗咸,温,无毒;益气、厚肠胃、补肾气,可治筋骨断碎、心腹邪气、安中养脾、肿痛瘀血;生嚼涂之,令人肥健。”栗坚果可生食也可脱壳磨粉制糕点、豆腐等副食品;栗木黄褐色,边材色稍淡,纹理直,结构粗,坚硬,耐水湿,属优质材,经济价值较高。古人咏栗颇多名句,如“瘐信秋林栗更肥,方回擘黄新栗”“山家蒸栗暖肥也,嫩也,暖也,尽栗之长,非老饕不知”都表达了栗果肉肥美的特性。

张衡·板栗的诗句(共1句)

张衡的诗词曲代表作

张衡(78年—139年),字平子。汉族,南阳西鄂(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)人,南阳五圣之一,与司马相如、扬雄、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。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、发明家、地理学家、文学家,在东汉历任郎中、太史令、侍中、河间相等职。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,于永和四年(139年)逝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。
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《灵宪》、《浑仪图注》等,数学著作有《算罔论》,文学作品以《二京赋》、《归田赋》等为代表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有《张衡集》14卷,久佚。明人张溥编有《张河间集》,收入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。
张衡为中国天文学、机械技术、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,发明了浑天仪、地动仪,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。被后人誉为“木圣”[2](科圣),由于他的贡献突出,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“张衡环形山”,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“张衡星”。后人为纪念张衡,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