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栗简介

栗,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植物,茎枝较粗,呈圆柱形;表面深绿色,有细纵纹和小绒毛;叶多卷曲,具短柄,叶片呈椭圆形,面黄褐色,幼叶被细茸毛;朵较小,淡黄色,柱头黄色;期5~6;果期7~8月。

栗原产于中国,除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、海南等少数省区外广布南北各地,常栽培于海拔较低的低丘陵、缓坡及河滩等地带。栗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、气候湿润的地区,属于阳性树种,耐寒、耐旱,对土壤要求较高,喜砂质土壤。栗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扦插繁殖、嫁接繁殖和播种繁殖,一般采用嫁接繁殖。

在古书中最早见于《诗经》一书,可知栗的栽培史在中国至少有二千五百余年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栗的药用价值:“栗咸,温,无毒;益气、厚肠胃、补肾气,可治筋骨断碎、心腹邪气、安中养脾、肿痛瘀血;生嚼涂之,令人肥健。”栗坚果可生食也可脱壳磨粉制糕点、豆腐等副食品;栗木黄褐色,边材色稍淡,纹理直,结构粗,坚硬,耐水湿,属优质材,经济价值较高。古人咏栗颇多名句,如“瘐信秋林栗更肥,方回擘黄新栗”“山家蒸栗暖肥也,嫩也,暖也,尽栗之长,非老饕不知”都表达了栗果肉肥美的特性。

韩愈·板栗的诗句(共4句)

韩愈的诗词曲代表作
韩愈(公元768年—公元824年),字退之,唐代著名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,汉族,河南河阳(今河南焦作孟州市)人,祖籍河南省邓州市,世称韩昌黎,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,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文学上,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,主张文以载道,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。
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,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,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,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,如“落井下石”、“动辄得咎”、“杂乱无章”等,是一个语言巨匠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