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栗简介

栗,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植物,茎枝较粗,呈圆柱形;表面深绿色,有细纵纹和小绒毛;叶多卷曲,具短柄,叶片呈椭圆形,面黄褐色,幼叶被细茸毛;朵较小,淡黄色,柱头黄色;期5~6;果期7~8月。

栗原产于中国,除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、海南等少数省区外广布南北各地,常栽培于海拔较低的低丘陵、缓坡及河滩等地带。栗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、气候湿润的地区,属于阳性树种,耐寒、耐旱,对土壤要求较高,喜砂质土壤。栗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扦插繁殖、嫁接繁殖和播种繁殖,一般采用嫁接繁殖。

在古书中最早见于《诗经》一书,可知栗的栽培史在中国至少有二千五百余年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栗的药用价值:“栗咸,温,无毒;益气、厚肠胃、补肾气,可治筋骨断碎、心腹邪气、安中养脾、肿痛瘀血;生嚼涂之,令人肥健。”栗坚果可生食也可脱壳磨粉制糕点、豆腐等副食品;栗木黄褐色,边材色稍淡,纹理直,结构粗,坚硬,耐水湿,属优质材,经济价值较高。古人咏栗颇多名句,如“瘐信秋林栗更肥,方回擘黄新栗”“山家蒸栗暖肥也,嫩也,暖也,尽栗之长,非老饕不知”都表达了栗果肉肥美的特性。

曹松·板栗的诗句(共1句)

曹松的诗词曲代表作

曹松,唐代晚期人。字梦徵。舒州(今安徽潜山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,后依建州刺史李频。李死后,流落江湖,无所遇合。光化四年(901)中进士,年已70余,特授校书郎(秘书省正字)而卒。曹松诗作,格似贾岛,工于铸字炼句。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,故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,憎恶战争。他在《己亥岁二首》诗中写道:“泽国江山入战图,生民何计乐樵苏?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论者谓此诗精炼隽永,超过了前人同题材诗作。